9月6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坚因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获此殊荣。
向下扎根 叶茂枝荣
——记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坚院士
一辈子都在从事林业教育的李坚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他说:“树人和树木有相通之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这些是教师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教育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它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熏陶,教师只有不断向下扎根、固牢品行,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今年已经81岁的李坚院士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家精神,他不仅用自己的科研服务祖国需要,还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开启了木材领域的新视界,为祖国林业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为国,不待扬鞭自奋蹄
李坚是林业教育工作者,1981年硕士毕业后就一直在东北林业大学任教。上世纪80年代,虽然对高校教师没有服务经济社会的考核任务,但李坚却始终坚信,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科研只有应用才有价值。
1984年,李坚带学生到广西柳州木材防腐厂实习,工厂请李坚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马尾松的性能更稳定。原来,广西生长着很多马尾松,可是由于这种木材易开裂、好变形,一直难以存放和应用,已经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李坚通过实验,提出了化学处理与干燥工艺相结合的《马尾松木材改性综合处理技术》,当年工厂就盈利300余万元。
李坚在实验室
科研要解决真问题,要真解决问题。当时,虽然没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提法,但这样的理念早已深埋在李坚心里。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14万公顷、过火原木1500万立方米。6月初,火灾刚刚扑灭,虽然没有接到任何上级指示,但李坚顾不得现场存在的虫害、病菌危险和现实条件的艰苦,还是带着东北林业大学的老师、学生奔赴现场——“我们是林业工作者,那里一定需要我们。”
只要祖国有需要,不待扬鞭自奋蹄。到了现场,李坚心疼不已——被抢运下来的火烧原木堆积如山,虫害率高达98%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虫害,不仅木材会受损失,居民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云杉小黑天牛和落叶松八齿小蠹是主要害虫,它们其实不难对付,难的是传统的水浸、喷药等方法根本不能适用于这么多、这么巨大的原木。
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还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一方法不仅为大兴安岭火灾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成为后来国际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体现了李坚的厚积薄发。”和李坚一起到大兴安岭工作的、李坚的开山弟子刘一星感慨道。
看到火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李坚坐不住了,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他马上把科研方向调整为木材阻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年以前,李坚就用这样的标准打磨着自己的科研选题。
不仅如此,他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着“李家军”的弟子们。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李坚带领15名弟子组成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教师团队,近5年他们所承担的50余项课题都是瞄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木材材质改良与功能化、木材仿生智能科学、先进炭材料、纳米纤维素高附加值材料等展开。
李坚在实验室
2013年,团队为徐州盛和木业有限公司解决了产品强度不均匀问题;2014年为浙江兔宝宝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了磁性木材和具有室内挥发有机物降解功能的木材产品;2015年为四川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塔拉胶基可食膜和高吸水树脂,解决了塔拉胶应用单一问题。此外,团队还调研了百余家木材加工企业的碳排放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联合十多位院士提出了院士建议,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言献策……
“当我们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自然就会把个体奋斗融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自觉对标祖国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李坚说。
为学,白发犹残求是辉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2.96%。作为一个缺少森林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不得不从森林中获取木材。所以,李坚一直有一个观点:保护和高效利用木材,就是不植树的造林,等于为增加森林面积而扩大了木材资源。
作为全国第一批木材科学领域的博士,李坚很早就看到了木材研究的诸多空白。“木材是经济建设、绿色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贡献者。木材科学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很多方面大有作为。”一提木材,81岁老人的脸上就会绽放出光彩。说到兴奋处,老人走到书柜前,拿出几样东西交给记者:“你看,这是扇贝,这是鲍鱼壳儿,它们为什么会这么坚硬?是靠什么把这些钙物质粘合在一起?这种纯自然的东西能不能代替以往的胶合剂,让木材更环保?”和李坚交流时,人们总会被他活跃的思维、旺盛的科研热情所感染,更会被他愿意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与木材相联系所打动。
“他有着超前的眼光、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李坚的弟子、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谢延军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坚就注意吸引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的交叉融合,“木材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正是这种远见,让李坚和他的团队创造出诸多个第一,给“超前”做了注解:
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内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
第一次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和幼龄材界定难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
我国第一篇论述木材视觉、触觉、调湿等特性与人类和室内环境关系的论文——《木材、人类与环境》,成为唤醒人们生态意识的开篇;
第一次提出利用生物矿化原理制备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第一次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以木粉为原料的纤维素气凝胶;
第一次将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这样的“三剩物”,以及秸秆、竹子等数量巨大却被弃之不用的材料纳入科学研究再利用的范畴;
……
李坚常常告诉身边的科研人员:陈旧的研究方法、陈旧的课题就不要再做了,搞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要“勇闯无人区”、做“领跑者”,否则就是误人子弟、误国发展。
李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弟子们提出的很多科研方向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做出像荷叶一样滴水不沾的木材、构筑与棉花相似的木质基仿生材料、利用贝类代谢物质黏合机理研发安全绿色的胶合剂……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科学研究,正在实验室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8年1月,李坚团队捧回了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获奖的项目是“基于木材细胞修饰的材质改良与功能化关键技术”。这个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工林木材密度小、强度低、易变形开裂、腐朽虫蛀和易燃烧等问题,还能够通过改变木材细胞壁层分子结构和调控细胞微观构造,使木材具备疏水、阻燃、防腐和电磁屏蔽等新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用科技把劣材变为优材。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木材仿生功能化基础研究方面引领了科学前沿。
李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李坚的学生、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孙庆丰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说:“ 老师提出的‘勇闯无人区’给了我方向性的点拨,让我们的木材拓扑学和木材仿生学研究实现了全球引领。”
想要保持创新思维、领跑林业工程领域,就必须时刻关注着国际学术前沿。每当看到李坚院士在大年初一就在办公室工作的身影,看到团队成员刘守新保持着每天阅读几篇英文文献的习惯,看到团队成员于海鹏常常为学生修改论文到凌晨,看到更多团队成员热火朝天地沉浸在各项课题中……很多人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拼?刘守新说:“李院士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办公室,他80多岁了还保持着拼搏的劲头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近5年,李坚带领的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这一连串数据,表面看来是团队日夜攻关的丰硕成果,但内行人却知道,这只不过是团队厚积薄发的一种必然。在李坚的团队中有一个怪现象:多年默默无闻的学生,可能会井喷式发表成果;一直毫无建树的科研人员,可能一下子会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这只说明,任何科研,只有脚踏实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所成果。”于海鹏说。
厚积薄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面对浮躁,能否沉下心来、坐住冷板凳才是厚积的关键。李坚作为团队负责人,从来不会急功近利地要求学生和团队老师必须在什么时间发表什么样的学术成果。“瓜熟自然蒂落,尚未成熟的科研成果,如果贸然推出,必将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求是’。”李坚说。
“求是”是李坚永恒的追求。在“求是”的路上,李坚注重打破壁垒、交叉融合。有人说文人相轻,很多做科研的人都不愿意和同行交流,害怕同行从自己的只言片语中获得灵感。可李坚却不同,他特别愿意和同行讨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每年全国木材科学年会上,他都会作报告,畅谈他凝练出的科研方向,让同行们大呼“解渴”。“现在是我国木材科学领域科研的黄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生理学教授尹伟伦这样评价李坚对于我国木材科学领域的贡献。这个“黄金期”不仅缘于在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人们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渐提高,更因为全国从事木材科研的机构已经破除了壁垒、形成了合力,使这门科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李坚在大会作报告
如今,李坚更是把科研方向锚定在木材多功能性上。“我们要培育孵化木业新质生产力,把国家建设的更富强。”李坚说。
为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坚常说的一句话是:“木材科学未被探寻的领域太多,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虽然李坚获得了诸多荣誉,但让他觉得最为幸福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各地从事木材科学研究的栋梁。他的学生中有院士、长江学者、优青、杰青这些国家级人才,甚至很多“徒孙”辈的学生都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所以,“李家军”到底有多少人,连李坚自己都说不清。“他们分布在天南地北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不管在哪儿,他们都是挑大梁的,我为他们骄傲。”一提起学生,李坚满脸自豪。
“李坚是学生心中的明星老师。他的教学风格是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同时也生动风趣、妙语连珠,每个知识点都抠得跟艺术品似的,从概念到原理,再到实际应用,他都能讲得既深入又接地气,确保学生能够吃得透。40多年过去了,现在同学聚会时,大家还在津津乐道李老师的讲课风采。”李坚的开门弟子刘一星说。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需要智慧,面对不同的学生李坚总能在看似不经意间打开学生的“开关”,帮助他们“开挂”。甘文涛是2014年拜入李坚门下的弟子,研究的题目是木材仿生磁学。围绕木材是否有磁性这一前所未知的命题,他设计了一个磁性纳米材料负载在木材上的小实验。刚开始一切顺利,但当他深入材料表征检测时,问题接踵而至,实验结果与设想严重不符。甘文涛开始焦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工作。“那时候,不敢见李老师,怕让他失望。”甘文涛说。可是他的焦虑都被李坚看在眼里,李坚找到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总喜欢讲爱迪生的故事?因为伟大的发明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句轻描淡写的鼓励,让甘文涛鼓起了勇气。李坚帮助甘文涛一起回顾实验设计,引导他从不同角度分析实验数据,让甘文涛豁然开朗。“不墨守成规亦是一种成功,做科研就要跨学科思考。李老师教会我,实验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新的视角解读问题,这样的创新意识,为我的学生生涯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甘文涛说。
李坚招收的研究生他都亲自指导。“因为我给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是从来没人做过的课题,这种‘开第一枪’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冒险性。我直接指导,会让孩子们少走弯路。”李坚说。
李坚(右二)指导学生
做李坚的学生很幸福,但是要想成为李坚的学生,却并不容易,因为他至今依然保持着一个“让人看起来好笑,但却一直坚持”的选择学生标准——又红又专。“我觉得这个词一点都不过时。‘红’就是热爱党、热爱人民;‘专’就是雄厚专业的知识。没有热爱哪来的激情,没有知识哪来的力量。”李坚解释说。
做李坚的学生也很累,因为他不仅每周都会去实验室看看科研进展,还要求学生们不能光做实验,更要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每天至少要写500字的总结。而多年来,他本人每天写总结的字数则保持在800至1000字。尽管很累,可是很多李坚的学生都说,和李坚结识,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许民是木塑复合材料方面的专家,她考取博士的时候已经38岁。之前因为父亲去世,她心力交瘁,对人生也心灰意冷。当李坚鼓励她考博士时,她说自己已经评了副教授,不想再辛苦地读博士,因为那样“会累、会变老”。李坚说:“你不辛苦,就不会变老吗?人的一生怎样都会度过,你虚度光阴也好、刻苦努力也罢,一天的时间都是24个小时。可是不同的是你人生的意义。只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才能收获一个无憾的人生。”这段话许民牢牢记在心里,正是这段话,使她的人生轨迹继续上扬。
为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家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李坚从来没有把关爱学生挂在嘴上,却一直用行动表达着关爱。
2018年,李坚的学生高丽坤到美国留学。面对全新的、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研究内容,有很长一段时间高丽坤的研究都没有进展,整整大半年,基本都是在失败、重新开始、失败、再重新开始的过程中循环着。但是每当高丽坤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总会收到李坚发来的消息,虽然内容无关实验,多是让她注意安全、保护健康,但这些消息还是会让高丽坤感到心安。“让我感动的是,我每次收到老师的消息都是美国的白天,这意味着李老师在国内熬着夜、担心着我。每次收到恩师的消息,我都捧着手机反复地读,然后擦一把眼泪,回到实验室继续实验。”高丽坤说。
不经意间流淌出来的关爱往往更为动人。2007年王成毓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到东北林业大学跟随李坚开展博士后工作。“第一次见李院士,他担心我从外校来,对学校环境不熟悉,亲自下楼接的我。让我受宠若惊。”
在李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们在成为老师后,也把“爱生如子”融进血液。刘守新会为了帮助学生就业,给全国相关的科研院所打电话,当学生的“推销员”;于海鹏会把家中的被褥邮寄给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李淑君会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回家里,请学生吃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里有了最好的注解。
“想要让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李坚院士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育人。”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
每次出差,尽管有学生、同事陪同,李坚也总是自己拿着行李,从不麻烦别人;凡是发给李坚的短信,就连过年时的拜年短信,他都会认真地一一回复……就连学校打字复印社的打字员都说,李坚老师特别随和。
熟悉李坚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双手合十,身体微倾,以示感谢。这个动作在给他给新生做报告,每当掌声响起时,都会出现。而这个动作,也渐渐成为李坚学生、同事们的习惯动作。“天天守着李老师,自然就学会了。”李坚的弟子李国梁说。
说起这些,李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和‘你’字都是7画,人和人都是一样的,应该尊重别人。”
李坚为新生作报告
李坚在2024年迎新现场欢迎东林新生
教育家精神是明确的,又是无形的。明确的是,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无形的则是教师要把这些精神融入血脉、转化为日常的言行。李坚正是以教育家精神为滋养,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培养了众多生态文明建设者,叶茂枝荣、向上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