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森林防火学科组:丹青难写是精神

森林防火学科组:丹青难写是精神

火将人类带进了文明的时代。火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同时也可以烧毁森林、破坏家园。作为我国森林防火研究的创始单位和唯一能够培养、授予森林防火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学科组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强烈的生态文明责任担当,培养出大批林火领域人才,他们在火生态理论基础研究、林火预警和监测技术、林火行为与扑救等方面深耕不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迈誓言。

奠基:不畏困苦的防火人

说起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学科组,就不能不提我国森林防火领域创始人,也是学科组的创始人——郑焕能教授。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森林防火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关内容只是森林生态学的一个小旁支,在教科书中占一个章节,讲授6个课时。但是郑焕能却前瞻性地瞄准了森林防火这一领域。“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自然因子,有林就有火,火与林相伴。水有水利和水害,火也有火利和火害。如果我们能变火害为火利,将非常有意义。”郑焕能说。

意义虽然重大,但是在基础薄弱的领域开展研究,却是举步维艰。那时的东林尚处建校初期,研究条件还不发达,郑焕能只能是一边参阅国外资料,一边开展科学研究。常年的劳累,让本就患有重型糖尿病的他左眼失明。有人劝他保养身体,但他却更加只争朝夕地拼命工作。1981年,郑焕能的右眼视力也消失了。很多人都说:“你已年过半百,身体这样虚弱,双目又失明,干脆退休算了……”但一想到曾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一想到森林防火的科研在我国还是一个处女地,亟待科研人员开垦,他就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精神,用更为坚强的意志开展工作——怕在纸上写字歪歪扭扭,他就用小木条做成框框,盖在纸上摸索着书写;讲课不能看讲义,他就一字不差地把授课内容背下来;研究不能看资料,他就让妻子、同事和学生为他读出来录在磁带上反复听,先后录了100多盘……就这样,郑焕能一边与命运抗争,一边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森林防火学科。

他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森林防火学》教材,填补了我国森林防火理论的空白。他应林业部的邀请为南方14省的“防火训练班”去讲课,培养了大批林火专门人才。

郑焕能失明后,有人断定:“他讲旧课还可以,开新课就没门了。”但郑焕能却始终不服输,他说:“知识不更新,不仅带不了研究生,连旧课也难讲好。”为了弥补失明的缺陷,他和研究生一起听《燃烧能量》等课程,逐步充实和扩大了《火生态》课的内容,为一年制的防火训练班开设《林火预测预报》等新课。

林学专业里有一句话叫“不进深山学不好林学”,对于郑焕能来说,他不仅双目失明,而且因糖尿病不得不一顿饭只吃一两米,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再走进山林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年至少去大兴安岭两到三次。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郑焕能主动加入大兴安岭火行为调查组,与正常人一起在大火肆虐过的土地上奔波忙碌。每到一处,他都用手仔细抚摸焦土残木,认真听取目击者介绍情况,凭借听觉和触觉,以惊人的毅力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写出12篇论文,占整个调查组的三分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作为一名个体,郑焕能坚毅、执着,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作为一名教师,郑焕能用行动带动学生、感召学生,在润物无声中给林火人烙下了不畏困苦的基因。

收录于《中外残疾名人传略》中的郑焕能事迹

传承:守护绿色的防火人

虽然郑焕能已经过世,但是他的精神却被一代代防火人始终传承。邸雪颖、胡海清乃至更加年轻的孙龙等相继加入团队,并成长为学科的骨干力量、带头人。无论团队人员如何更替,他们始终把国家战略需求作为目标追求,当好茫茫林海的绿色守护者。

森林火灾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火源、可燃物和助燃物,三者缺一不可。做好林火预防,林火预测预报是基础和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火险天气预报主要是引进、试用和改进国外的方法。然而这些经验很多都不符合我国的实际,例如苏联的综合指标法通过在欧洲北部平原的实验得出,没有考虑山区的风速,在长期干旱时准确度也不高;日本的实效湿度法则原本是根据木造房屋、席帘等所含水分变化,借以预计易燃程度的,在森林条件下有很大出入。为了让林火预报和预测更加科学有效,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学科团队深入大兴安岭一线,把实践调查研究与数量化理论相结合,最终成功得出了“林火发生预报方法”,包含气象、时间、地形、火源等11种要素,以“着火”和“不着火”样本得出线性判别函数,可以直接判别“着火”和“不着火”。团队后来又进一步深入开展火行为预报,可以预报火的蔓延速度、强度和能量释放等,为建立统一的国家火险等级预测预报系统奠定了基础。

在做好天气预报、管好人为火源的基础上,摸清森林中可燃物的分布规律、组成、燃烧特征和能量释放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3.04%,连续30年保持面积、蓄积的“双增长”,可喜的成绩背后,反映出森林可燃物载量也在持续增加。

针对森林可燃物管理,胡海清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绿色防火”理念,利用植物间的燃料性差异,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和耕种等措施,让林内可燃物减少,燃烧性下降,不仅提高了森林阻火能力和防护能力,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多种经营、立体经营。孙龙教授则进一步聚焦可燃物管理与调控研究,完成我国可燃物类型管理一张图,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森林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连续监测仪器,实现未来3-7天内森林火险等级预测与发布,并以此为核心成功构建国家尺度的森林草原火灾预警防控平台,并在大兴安岭等地推广应用。团队提出的“森林火灾的隐患情况及对策建议”获中办批示,直接推动了全国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工作。

如今,团队已经建立了第一个森林防火领域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方林火管理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与国内9家高校、9家企业和3家科研院所成立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技术国家创新联盟,在森林防火基础理论研究、林火监测预警技术、林火装备研发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北方林火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授牌仪式

现任学科带头人孙龙教授说:“科学研究没有尽头,我们必须加快研究脚步,努力应对国家需求。”正因为如此,创新一直是团队前进的动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是团队的奋斗目标。

裂变:带动辐射的防火人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森林防火学科组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更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郑焕能失明后,十年间培养了8名研究生,他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是一篇论文学生给他念上四五遍,仍然要求修改;邸雪颖从加拿大回到东林担任院长,一直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并教育学生踏实勤勉工作,不要投机取巧;胡海清严慈相济,既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又“扶上马,送一程”,无私的帮助和鼓励青年人成长……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这般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上世纪末,高校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讲解原理、学习技术为主。当时的森林防火学科组超前意识到把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要,在教学中加强《森林法》等法治教育,把人民解放军扑救大火的典型事迹融入课堂案例,这与当下倡导的课程思政不谋合,而他们早起步了20多年。

现在,团队从“生态文明”“绿水青山”“政治自觉”“使命担当”等方面大力发掘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守护绿水青山作为初心使命。于是,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6·2”雷击火、2019年四川凉山木里县“3·30”森林火灾、2019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6·19”雷击火等火灾扑救中的英雄事迹被引入课堂,消防救援人员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和坚守初心、一往无前的高大形象让同学们感动的热泪盈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敢于赴汤蹈火,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永远竭诚为民,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要求也深深的植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目前,团队已经培养了500余名本硕博毕业生,遍布全国农林院校、科研院所和森林防火管理一线,如舒立福、肖兴威、牛树奎、刘晓东、白夜、张思玉、郭福涛,魏书精、单延龙、周俊亮等,他们都是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把东林人的精神带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继续谱写东林人接续奋斗的新篇章。

做好森林防火这项泽被后世的事业,不仅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还需要带动全行业、全社会共同进步。团队编写的《林火生态与管理》国家规划教材是领域内最权威的教材,供全国林业院校和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森林防火学科团队的《林火生态与管理》课程通过“慕课西行”与西藏农牧学院同步教学,助力西部地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这门课与《野火科学》课程的相关资源也在公共平台上开放,全国师生都可以选课学习;团队牵头成立的森林防火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汇集了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助力全国森林防火学科课程质量建设、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和专业人才培养,入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在全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undefined

“慕课西行”同步课堂

e457443d52f9583a4828499c9551e9f.jpg

森林防火课程群知识图谱发布会

对于广大社会公众,团队发起“森林防火公益课堂”,创建“林火科学”公众号,推出“森林防火系列绘本”,承担着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森林防火互动式公益课堂上,由研究生组成公益科普小组,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环节,专业教师带队把关,研究生的角色由“专业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科普知识的传播者”,社会公众成为新的“知识受众”。师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广大群众甚至是小学生都可以理解的普适性知识,不仅宣传和普及了森林防火知识,还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消防救援队伍是森林火灾的逆行者,是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护者”等理念传播出去,在小学生心中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树立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很多青年教师,甚至“90后”新锐陆续加入森林防火学科组,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自强不息、奉献祖国的精神一直是团队的传家宝。优良的精神品质深深的融入了团队每一个人的血脉,时刻激励着团队成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精神,一所学校同样要有精神,东林艰苦创业、建设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东林精神的孕育史,为一代又一代东林人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森林防火学科组的感人事迹闪耀着东林精神的光芒,未来他们将与全体东林人一道,继续以大地为书,青山为卷,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新征程上奋发有为,不断创造新业绩,铸就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