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   >  专题报道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马玲:守护那片浩瀚的绿,培育那群逐绿的苗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数:

【开栏语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新闻中心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栏目,讲好东林育人故事,展现东林教师风貌。


马玲:守护那片浩瀚的绿,培育那群逐绿的苗

个人简介:马玲,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学二级教授,农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尤其是率先开展了植物源农药在林业森林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湿地昆虫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利用昆虫的多样性开展湿地生态评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34名。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重要资源,是气候的天然调节器,也是很多陆地生物栖息的家园。虽然森林功能强大,但是它也会生病,也需要“医生”的呵护。森林保护学就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肩负着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

马玲已经从事森林保护学的教学四十年,从青丝到华发,她的世界,围绕着两件大事:守护那片浩瀚的绿,培育那群逐绿的苗。她以师者匠心与科研赤诚,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守护那片浩瀚的绿

一颗肉眼难以察觉的虫卵,悄然附着在一棵参天大树的树皮缝隙里。谁也不会想到,这微小的生命迹象,竟是一场生态灾难的起点。它孵化、繁衍,从内部悄然蛀空树木的筋骨,直到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王者轰然倒下。这种无声的毁灭,在马玲眼中,就是一场“不冒烟的火灾”。松材线虫,被称为“松树癌症”,传播快、致死率高,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虽然肉眼难辨却毁灭力极强,我们得尽早解析它的传播路径,研究早期诊断技术,争取阻断松材线虫往北发展。”马玲带领团队开始潜心研究攻关。

在传统化学防治面临环境压力的背景下,她在国内林业系统率先开始从植物中提取农药。“植物源农药,不仅可以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而且可以开辟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新路径。”马玲说。为此,她和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终日与瓶瓶罐罐为伴,苦参、蛇床子、百部等成千上万种植物成为他们的原料,但是要想从这些植物中筛选、萃取、分离、提纯活性成分却又并非那样容易。无数次的失败与反复,只为找到那把开启绿色防控之门的钥匙。最终,攻克了苦参碱、蛇床子素等植物源活性物质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分子机理,为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她的科研版图并未止此。面对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评估的难题,一个更富想象力的方向在她心中萌发——湿地昆虫生态学。“昆虫是湿地生态系统最灵敏的‘指示针’。”她带领学生踏遍扎龙、三江、太湖等著名湿地,跋涉于沼泽草甸,俯身于芦苇荡中,像侦探一样捕捉昆虫的踪迹,记录它们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是常态,泥泞跋涉更是家常便饭。

这份常人眼中的艰辛,在她看来却是解读湿地健康的密码。

她也会把艰苦的野外调查,变成生动的自然课堂。在夜里诱虫时,她会给同学们讲解“七八个星天外”;白天山路泥泞,她也会吟诵“路转溪头见”给枯燥的科研实验图上了一丝惬意的美好。

她首次提出采用昆虫数据作为评估湿地生态质量的重要标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青睐。为守护“地球之肾”提供了独特的“虫”视角和科学支撑。

培育那群逐绿的苗

“森林的未来不仅在树木,更在树人。”马玲说。她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对学生的关爱深植于思想引领、能力锻造与人生导航之中,“爱生如子”在她身上绝非虚言,而是春风化雨的行动。

在新生第一堂课上,她必定拨出宝贵时间,不是急于灌输知识点,而是将国际国内森保学科的前沿动态、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及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条分缕析地呈现给年轻学子。当社会思潮涌动、面临重大考验时,她更是在课堂和组会上旗帜鲜明地剖析是非,引导学生明辨方向,筑牢家国情怀根基。

这份思想上的引路,有时也化作温暖的陪伴。学生王慧已经毕业13年,但她至今依旧清晰记得博士二年级那个让她几近崩溃的傍晚。实验数据出错,论文刊发受阻,信心跌入谷底,放弃的念头在脑中盘旋。马玲没有在办公室里进行刻板说教,而是在晚饭后,像朋友一样拉着她,沿着校园的林荫道散步。晚风轻拂,树影婆娑。马玲的声音很轻,聊起的却是自己读博时的“至暗时刻”。女儿生病,她守在病床前数日不眠不休,疲惫中拷贝错了论文文档,最终导致延期毕业一年。“这些委屈,自己扛过来就好。”她语气平静,仿佛讲述着别人的故事,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历经风雨淬炼后的淡然与坚韧。王慧的心,在那沉静的讲述和晚风中,奇迹般地安定下来。这份“低调”的陪伴与分享,比任何激昂的鼓动都更有力量。王慧重拾信心,最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学业。

马玲明白,要让孩子在未来“顶天立地”,必须在求学阶段为他们打造最锋利的科研“武器”。她以母亲的远见和严格,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

每周组会如同团队的“练兵场”,高强度的文献阅读,跨年级的研究小组,热点难点的激烈研讨,让学生们时刻紧贴学科发展脉搏,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设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正是这种系统性、常态化的科研训练,为学生们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这种锤炼,并非冷冰冰的压力,而是充满智慧引导的赋能。

“她不是‘严’师,是‘引’师。”现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王博文说。他曾认为海外深造遥不可及,但在马玲老师的鼓励和全方位支持下,最终走向国际科研舞台。

学生王博文在硕士阶段希望参加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开阔眼界,但苦于经费有限。马玲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资助他成行。这次经历为他打开了国际视野。此后,马玲亲手为他撰写详细推荐信,深入介绍其科研潜力,并引荐有海外经验的前辈,为他扫清疑虑、明确方向。在多方面的助力下,王博文最终获得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的机会。

“没有她的鼓励和具体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经历。”王博文说,“正是她那句‘大胆尝试’给了我勇气,也是她一步步引领,让我真正走向世界。”

学生的毕业去向,是马玲心中时刻的牵挂。她如同为子女筹划前程的母亲,积极“解惑”,精准帮扶,鼓励他们将所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王慧博士毕业前夕,面临职业选择:留在城市做科研,还是去基层一线?马玲结合对王慧“韧性”特质的深刻了解和专业前景,鼓励她:“你是我学生里最有‘韧性’的一个,不管到什么环境,都能从容应对;再难的坎,也能一步步迈过去。”临行前,她写下“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寄语相赠。这不仅是祝福,更是沉甸甸的期望。王慧扎根七台河市林草局直属湿地公园后,面对全新领域初期的忙乱,马玲两次亲自带队前去支援——带项目、建基地,手把手帮她理顺工作,这份“高调”的扶持,帮助王慧迅速成长。

对于留在学术道路上的学生,留校任教的学生刁健回忆说:“马玲老师更像一位战略规划师。从我想去哪里工作,到需要准备什么层次的文章、申请什么级别的项目,再到后来建议我留校发展,她一直在帮我规划。”刁健说。她为每个学生清晰勾勒发展路径,精准定位关键节点。

在她的用心引导和全方位支持下,研究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看着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朋友圈分享事业进步和家庭幸福,她总会由衷欣慰。

播种那方丰硕的果

马玲的精神,如同不熄的火种,在学生们身上延续。

她倡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常说:“谁带的学生就像谁。”如今,留校任教的学生,正学着用同样的鼓励式教育、同样的耐心去引导新一代学子。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当学生王慧被提拔为副区长,马玲第一时间来电叮嘱,话语间满是“妈妈”般的牵挂:虚心请教、做事周全、低调做人、顾好家庭……这沉甸甸的嘱托,是师恩如山的深情厚望。也是马老师育人理念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远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的王博文,被问及是否回国时,语气坚定:“是!马老师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相比国家对我的需要,我觉得自己更需要祖国。希望未来以更成熟的状态回国效力。”马玲用四十载坚守,将这份对绿色事业的执着与深沉的家国情怀,无声地烙印在学生心间。

四十年光阴流转,青丝染霜。马玲获得“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等荣誉无数,主编教材、主持项目、培养的52名研究生遍布海内外,成为林业科研、管理和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最让她欣慰的,或许并非这些光环,而是看到学生们在各行各业挺起脊梁,默默耕耘。

马玲以四十载的默默耕耘,诠释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至高境界,她守护的,不仅是眼前那片浩瀚的绿,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她培育的,不仅是逐绿的苗,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栋梁。

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马玲表示:“作为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更应该从细微处践行教育家精神,只有培育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才能支撑起教育强国的时代梦想,为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